观点 | 高考改革的真与假

观点 | 高考改革的真与假

该帐号已冻结

高考改革的真与假
文/老硬
在为“文理分科”、 “高考中各科所占分值”等细节上闹得轰轰烈烈的当下,我们只能跪请 “改革”者们:别闹了,这样的改革,不改也罢!

近期,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”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。其相关文件还提出:考试招生制度改革,尤其是高考改革,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。接着,在12月初,教育部宣布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其中透露出来的“不分文理科”、“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”、“探索高校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机制”等内容,引发民众热议。与此同时,各省市有关高考改革的新闻也甚嚣尘上,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、计划可谓琳琅满目。但仔细观之,这些改革,无非纠结于“文理是否分科”、“英语是否退出高考”、“语文的分值是否提高”等等。笔者认为,这样的改革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和“吃错药”的感觉。

公平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,也是构建理性社会、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,更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。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基本体现,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公平、公正的底线。而高考,作为一个平等选拔的形式,一直寄托了无数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梦想。尤其当社会阶层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窄的时候,高考更是被“穷二代”视为改变家族命运的最主要渠道。然而遗憾的是,当前高考制度最被人诟病的,既不是文理是否分科,也不是各科所占分值是否合理,而是高考存在着种种的不公平!这些不公平,不仅体现在考试的不公平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录取的不公平上。由于各大名校过度集中在北京、上海等特大城市,而这些名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远远大于其它省市,导致在其它省市连二本都上不了的考生,在北京可以轻而易举的上北大、清华等名校。据权威统计,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约900万,其中广东省72.7万,河南71.63万,北京7.27万,而北京大学在广东、河南、北京录取的人数分别为50人、85人、205人,清华大学录取的人数分别为67人、101人、368人,两所国内顶尖名校在上述三地的录取率分别为0.0161%、0.0260%、0.788%,也就是说,上述两所高校在北京的录取率分别是广东省的49倍、是河南省的30倍。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。有北京、上海户籍的人们,一出生就是“贵族”,而其它地区的户籍,孩子一出生就“输在了起跑线上”。我们无法想象,哈佛大学在华盛顿、纽约的录取条件与缅因州会有天壤之别,剑桥、牛津在伦敦与威尔士会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,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内名校始终无法成为世界名校的原因之一。如此奇葩的高考录取制度,在本轮的高考改革中,却被集体“忽略”了。如果没有“高贵的户籍”该怎么办哪?中国人民大学给出了响亮的回答。当我们的各大名校更多注重的是身份、是金钱的时候,这注定是寒门学子的噩梦。与世界名校相比,我们的名校也实实在在地输在了起跑线上。
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在重点大学的建设上,国家的大量稀缺教育资源、教育政策都在向重点大学倾斜,中央财政拨款也占到了重点大学经费投资的大头,也就是说全国的纳税人都为这些重点大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。因此,重点大学特别是部属院校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的公共教育产品,而不应该成为地方的自留地。重点大学招生的地方化,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,而且由于文化、学术的“近亲繁殖”,不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,更无法体现大学的博大胸怀。放眼世界,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可谓“独树一帜”,我们实在应该为此感到羞愧。

实际上,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们,站的比我们高,看的比我们远,不会不知道当下高考的弊端所在。只是他们屁股坐的位置与广大人民群众不太一样。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,高考改革者们自然不会影响自己集团的利益,更不会从自己身上割一块肉下来。但与此同时,又不得不赶上“改革”的时尚,怎么办?既得利益者们只能拼命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,而且要搞得热闹一些,花样繁多一些,反正我们“改革”了,百姓能把我们怎样?

于是,在为“文理分科”、 “高考中各科所占分值”等细节上闹得轰轰烈烈的当下,我们只能跪请 “改革”者们:别闹了,这样的改革,不改也罢!

本文选自《涅槃周刊》。在公共号栏目搜索“《涅槃周刊》”即可关注。
如果您对社会、对生活有感而发,请发送文章至《涅槃周刊》邮箱:nirvanaweekly@gmail.com
如果您对《涅槃周刊》有何意见或建议,请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下留言,我们会一一回复。